朗姆酒兑水

天边外 心似海 身如尘埃

【祖国生贺/22:00】少年

*祝祖国生日快乐。

*文笔不精请多指教。

 

0.

“我三生有幸生于这河山。”

 

1.

贞观六年十月一日夜。

“娘,三更了。”陈然小声催促道,“该歇下了。”

 

坐在窗前的女人微微颔首示意自己已经知道了,心里仍不住的牵挂随军出征的丈夫。

男人随军驻扎西北,此回来信则是告知夫人自己随军北上,今年的春节怕是来不及赶回来过了。

 

女人自然是忧心的很,整日整夜愁眉苦脸,若不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儿担心,怕是要整日以泪洗面。

也是,自古以来又有哪对相爱的夫妻是丈夫在外征战能安下心来的呢?

 

“晚了,然儿快歇下,明日要上试呢。”女人把孩子压在身下的被褥拉了拉,替他盖好被子后才回了房。

陈然确认母亲走了以后才悄悄点起了油灯,油灯昏暗,不过看看几本书倒是可以。

 

明日就要入乡试了,对于一个不过束发之年的孩子来说,这种场合容易紧张。

 

他深知父亲随军作战的危险,即便是于一个未经世事的孩童而言。

母亲不愿说,其缘故不言而喻。

生与死,他是知道的。凡人奈何不了它,它却能左右别人的命运。

 

陈然深吸了一口气,把书上密密麻麻的小字都看了一遍才稍稍感到有些困乏。

 

乡试虽然对于其他富家子弟而言,确实不值一提。

但陈然没有办法。这是他唯一的出路。

 

穷人人家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,考试,中举,方能得到朝廷任用。

他不贪图名利,唯一的念头只是想替母亲分忧。

 

母亲的那一个钗子已经有些旧了,他想给母亲换个新的。

陈然闭上眼,把书藏在床下,心底里默默祈祷父亲的捷报。

 

不出几日,皇帝征兵,陈然没等到成绩便随军上了战场。

母亲看着浩浩荡荡前往西北的大军,把丈夫的家书藏在身后,掩面而泣。

陈然看着远方山河若有所思,策马跟上了大部队。

 

 

2.

1919.5.3晚

距离游行还有五个小时。

 

徐琛稍稍用力把手指头咬破,在白布上写上八个大字:“誓死力争,还我青岛”

他随意含了下手指止血,流血带来的隐隐约约的疼痛从指尖传来,原本一星半点的困乏顿时消失的一干二净。

 

前几日得知巴黎和会的外交事件,《新青年》特地发了篇文章痛斥这件事,学生们自发组织了一场游行活动来抗议政府的软弱。

徐琛深知现在中国政府的无力,却也气愤这件事的解决方式。

 

十四五的少年暗暗下了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,将一封家书夹在杂志里,放在最显眼的地方。他是组织游行的学生之一,得早点出门。

 

五点的京城已经是人山人海,不少穿着制服的学生做好了横幅拉了起来,徐琛从他们之间挤过去,好不容易找到了组织。

 

“徐琛来的这么晚,游行要开始了。”旁边的学板着脸说了他两句,“这么重要的活动,可不能迟到。”

徐琛随口应下,帮着旁边女学生扶起了红旗。

 

前方突然有人吹起了号角。

一声令下,枪声响起。

 

学生们一愣,有的立马开始手足无措起来。

“听我口令!”领头的人大声喊道,“前进!誓死力争!还我青岛!”

 

“誓死力争!还我青岛!”

“誓死力争!还我青岛!”

 

徐琛走在前排,拉着用自己的血写的横幅,几乎是声嘶力竭。

“誓死力争!还我青岛!”

 

3.

2019.10.1

王建国站在天安门门口,看见了高高飞过的战斗机。

 

1949年的时候,他还小,父亲带着他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开国大典。

当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,他看见父亲眼里的眼泪。

 

他问父亲为什么哭。父亲只是擦了眼角的眼泪回答他,高兴。

 

后来的文革,母亲带着他躲到山里去。

而他再也没见过父亲。

 

后来改革开放前夕,原本应该见证这一切的母亲却突然离去了。

当时的他已经成了家,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。

 

母亲没去过天安门广场,她一辈子的心愿就是去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仪式。

可她没等到。

 

王建国慢慢长大了,儿子女儿也各自成了家。

他带着妻子在天安门广场,看见了许多英姿飒爽的军人。

 

不少的人正值年少。

 

和平鸽飞了起来,他抹去眼角的浊泪,半晌摇了摇头轻叹出声。

“盛世啊。”

 

4.

当少年被时光摧折,这河山却仍不改。

河山不改,盛世未变。

而我中华少年也将不改锐气,一往无前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评论(2)

热度(17)